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基础医学
(1001)
一、学科简介
基础医学(Basic Medical Science,BMS)是隶属于医学学科门类下一级学科。基础医学是现代医学的基础,是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本学科通过从宏观到微观层次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揭示人体与外界因素的相互作用,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探索人体生命和疾病发生规律,为疾病防治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保障人类健康,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延安大学基础医学一级学科为陕西省“双一流建设”培育学科、陕西省高水平建设学科、陕西省普通高校扶持学科、延安大学博士点建设学科。本学科以临床重大医学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陕北地区特色医药资源,在感染与免疫性疾病机制、药物开发、肿瘤发生机制、组织损伤与干预、神经科学等领域开展一系列具有前沿性和交叉性的临床应用基础研究,已形成了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等六个学科方向。其中医学遗传学是延安大学的特色和优势学科,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延安大学重点扶持学科,生理学和组织胚胎学为陕西省精品课程。
本学科有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1个,延安市科技创新团队各5个,有延安大学生物医学实验研究中心1个,延安市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延安市肿瘤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延安市慢性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延安市微生物药物创新与转化等5个市级重点实验室,聚焦肿瘤分子机制、神经损伤与修复、微生物与新药研发、中药药理,形成以肿瘤发生发展调控、组织修复和药物研发为主线的交叉学科群。目前有硕士生导师42人,在研各级各类课题100余项,近3年来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2项,入选陕西省普通高校首批“青年杰出人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特支”计划人才等省级以上人才10人次;宝钢优秀教师2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省教学名师1人;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比赛奖11项。
二、培养目标
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延安精神特质(信念坚定、求真务实、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善于创新),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事业心,扎实的基础医学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强,能胜任基础医学相关的科研、教学及管理工作,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专门人才。具体培养目标包括: 通过学习及科研训练,要求学生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及团队精神,身心健康;博学多才,具备医学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熟悉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熟练掌握英语,能阅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毕业后可到高校、科研院所、医院、公安司法机关从事教学、科研、疾病诊断防治或司法鉴定工作。
三、主要研究方向
基础医学学科建有延安大学医学实验研究中心、延安大学感觉与运动疾病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延安市神经科学研究重点实验室、延安市微生物药物创新与转化重点实验室、延安市肿瘤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延安市慢性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延安大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所等科研平台,总面积3000多平米,各类实验设备资产近3000万元。此外,依托延安大学多学科资源优势,借助陕西省化学反应工程重点实验室等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充分利用空军军医大学、西安交通大医学部等联合培养单位的科研平台资源。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平台条件。
本学科主要研究领域有感染与免疫性疾病机制、药物开发、肿瘤发生机制、组织损伤与干预、神经科学等,已形成了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与病理生理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等六个学科方向:
方向1.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01),以延安市微生物靶向药物发现及机制科技创新团队等为依托,研究领域涉及生殖医学、神经退行性疾病机制及干预等。
方向2.免疫学(02),以延安大学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研究所等为依托,研究领域涉及重大疾病的机制及干预等。
方向3.病原生物学(03),以延安市微生物药物创新及转化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研究领域涉及感染性疾病机制、药物发现等。
方向4.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04),以延安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等为依托,研究领域涉及抗肿瘤药物研发及机制等。
方向5.医学神经生物学(05),以延安市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延安市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基础与临床研究科技创新团队等为依托,研究领域涉及脊髓损伤后神经修复与再生的机制等。
方向6.医学遗传学(06),以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延安市慢性病防治重点实验室等为依托,研究领域涉及表观修饰基因与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等。
四、学制和学习年限
学术型研究生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原则上不超过5年。
五、学分要求
总学分 | 课程学习 | 科研活动环节 | 学术活动环节 | 教学与社会实践环节 | 体育教育环节 | 美育教育环节 | 劳动教育环节 |
≥35 | ≥29 | 1 | 1 | 1 | 1 | 1 | 1 |
六、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 时 | 学 分 | 开课 学期 | 考核方式 (考试/考查) | 开课学院 | 备注 |
| 公共课 (8学分) | 1071911 | 英语1 | 36 | 2 | 1 | 考试 | 研究生院 |
|
1071912 | 英语2 | 36 | 2 | 2 | 考试 | 研究生院 |
|
1071913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36 | 2 | 1 | 考试 | 研究生院 |
|
1071914 | 中共中央延安十三年史与延安精神 | 18 | 1 | 1 | 考试 | 研究生院 |
|
1071905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8 | 1 | 1 | 考试 | 研究生院 |
|
基础课 (9学分) | 10010001 | 医学科技论文写作 | 18 | 1 | 1 | 考试 | 医学院 |
|
10010002 | 医学统计学 | 36 | 2 | 1 | 考试 | 医学院 |
10010003 | 现代医学生物技术 | 36 | 2 | 1 | 考试 | 医学院 |
10010004 | 医学细胞与分子免疫学 | 36 | 2 | 1 | 考试 | 医学院 |
10010005 | 基础医学实验技能 | 36 | 2 | 2 | 考查 | 医学院 |
专业必修课 (6学分) |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 10010101 | 高级解剖学 | 36 | 2 | 2 | 考试 | 医学院 | △课程为感运中心开设,感运中心研究生专业必修课 |
10010102 | 神经生理学 | 36 | 2 | 2 | 考试 | 医学院 |
10010103 | 高级组织胚胎学 | 36 | 2 | 2 | 考试 | 医学院 |
免 疫 学 | 10010201 | 免疫学新进展 | 36 | 2 | 2 | 考试 | 医学院 |
10010203 | 抗感染免疫 | 36 | 2 | 2 | 考试 | 医学院 |
10010202 | 肿瘤免疫 | 36 | 2 | 2 | 考试 | 医学院 |
病原生物学 | 10010301 | 高级病原生物学 | 36 | 2 | 2 | 考试 | 医学院 |
10010302 | 药物微生物学 | 36 | 2 | 2 | 考试 | 医学院 |
10010303 | 微生物基因组学 | 36 | 2 | 2 | 考试 | 医学院 |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 10010401 |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进展 | 36 | 2 | 2 | 考试 | 医学院 |
| 10010402 | 肿瘤分子病理学 | 36 | 2 | 2 | 考试 | 医学院 |
|
10010403 | 病理诊断学 | 36 | 2 | 2 | 考试 | 医学院 |
|
医学神经生物学 | 10010501 | 神经生物学 | 36 | 2 | 2 | 考试 | 医学院 |
|
10010502 | 神经生理学 | 36 | 2 | 2 | 考试 | 医学院 |
|
10010503 | 临床解剖学 | 36 | 2 | 2 | 考试 | 医学院 |
|
10010504△ | 疼痛生物学 | 36 | 2 | 2 | 考试 | 感运中心 |
|
10010505△ | 神经系统基础与临床 | 36 | 2 | 2 | 考试 | 感运中心 |
|
10010506△ | 神经科学实验技术 | 36 | 2 | 2 | 考试 | 感运中心 |
|
医学遗传学 | 10010601 | 医学遗传学 | 36 | 2 | 2 | 考试 | 医学院 |
|
10010602 | 分子遗传学 | 36 | 2 | 2 | 考试 | 医学院 |
|
10010603 | 药物遗传学 | 36 | 2 | 2 | 考试 | 医学院 |
|
选修课(6学分,*为各专业方向必选课) | 1071916* | 科学精神与科学研究方法* | 18 | 1 | 2 | 考查 |
|
|
10011001* | 高级细胞生物学 | 36 | 2 | 2 | 考试 | 医学院 |
|
10011002* | 分子医学实验技能 | 36 | 2 | 2 | 考试 | 医学院 |
10011003* | 医学科研方法 | 18 | 1 | 1 | 考试 | 医学院 |
10011004 | 医学生物信息 | 18 | 1 | 1 | 考试 | 医学院 |
10011005 | 现代组学技术 | 18 | 1 | 2 | 考试 | 医学院 |
10011006 | 生物医学仪器分析 | 18 | 1 | 2 | 考试 | 医学院 |
10011007 | 专业英语 | 18 | 1 | 2 | 考试 | 医学院 |
补修本科课程 |
|
|
|
|
|
|
|
|
实践课 (3学分) | 10011008 | 基础医学教学实习 | 18 | 1 | 4或5 | 考查 | 医学院 |
|
10011109 | 学术活动(学术报告) | 18 | 1 | 5或5 | 考查 | 国内外 |
|
10011110 | 科研活动(创新创业) | 18 | 1 | 5或6 | 考查 | 国内外 |
|
|
|
|
|
|
|
|
|
|
|
|
开设课程1学分为18学时,单门课程学分设置不得大于2学分。
七、必修环节
按照《延安大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与学位授予工作规定(修订)》(延大发﹝2014﹞52号)的要求,研究生应进行科研、学术及实践活动,考核合格后获得3个学分。
1.科研活动(1学分)
研究生必须至少参加1项科研课题研究,由课题负责人对其科研工作进行考核并写出评语,考核合格后获得1个学分。
2.学术活动(1学分)
研究生在学期间须完成以下学术活动,由院系活动组织者或导师负责记录考核,考核合格后获得1个学分。
(1)应至少参加10次由学校或院系组织的学术报告或学术沙龙活动;
(2)应至少参加1次学校或学院组织的学术论坛并提交论文或做学术报告;
(3)应在一定范围内主讲1次学术报告;
(4)应撰写1篇学科发展综述报告。
学校鼓励研究生参加国际国内高水平学术会议,研究生在高水平国际国内会议上宣读学术论文者可直接获得学术活动的学分。
3.实践活动(1学分)
研究生应参加实践活动,由导师或院系研究生管理人员负责考核,考核合格后获得1个学分。主要形式有:
(1)讲课、辅导、协助指导本科生的实验和毕业论文等;
(2)深入社会基层从事于所学专业相关的技术指导、社会服务等;
(3)研究生各类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的组织、学科竞赛活动的组织和参与等。
4.体育活动(1学分)
研究生在学期间须参加由学院定期组织的体育活动,活动每月至少2次,由学院活动组织者负责记录考核,考核合格后获得1学分。
5.美育活动(1学分)
研究生在学期间须参加由学校、学院组织的有关音乐、美术、书法、文学等各种相关的活动,活动每学期至少2次,由活动组织者负责记录考核,考核合格后获得1学分。
6.劳动教育(1学分)
研究生在学期间须参加由学校、学院组织的各种劳动,每学期至少2次,由活动组织者负责记录考核,考核合格后获得1学分。
八、学位论文环节
1.中期考核
三年制研究生中期考核一般应在第三学期末第四学期初完成。中期考核包括研究生自评总结、课程学习情况审核以及导师对研究生政治思想表现、学习和科研能力的评定,最终由研究生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给出综合评定意见。根据中期考核评定意见,决定研究生是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单位对研究生中期考核做出具体规定,设计详细的考核方案和实施办法。
2.开题报告及答辩
三年制研究生开题报告一般应在第三学期末第四学期初完成。开题答辩通过后至少一年,硕士生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培养单位对本学科学位点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的基本要求及进行开题报告的方式等做出具体规定。
3.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授予
基础医学学科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必须由导师指导,研究生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的见解,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硕士学位论文应在答辩前聘请不少于2人,至少1人为校外的教授、副教授或相当专业职务的具有硕士生导师或博士生导师资格的本领域专家评阅论文,写出评阅意见。评阅通过后,方可组织答辩。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不少于5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具有硕士生导师或博士生导师资格的专家(不含导师)组成,其中正高职称专家不少于3人,校外专家不少于1人。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其学位论文进行考核,根据答辩的情况,就是否授予学位作出决议,经不记名投票表决,方可提出建议是否授予硕士学位的评定意见。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校学位论文评定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及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基础医学研究生满足下列条件之 一可申请硕士学位:
1.以第一作者(含独立作者、通讯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公开发表本学科的高质量科研成果至少1 项(含学术论文、学术著作、授权发明专利等;若成果为论文,且出现共同作者时,导师为第一共同作者,学生为第二共同作者;或者学生为第一共同作者,导师为通讯作者);
2.获得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地厅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地厅级一等奖排名前四,二等奖排名前三,三等奖排名前二;省部级一等奖参与者,二等奖排名前五,三等奖排名前三;国家级奖励参与者);
3.在国际或国家级专业学术会议上独立完成学术报告 1次以上(含 1 次);
以上知识产权成果必须以延安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
研究生应在培养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考核成绩合格,修满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条件,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有关规定,达到学校和学科对硕士学位授予要求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硕士学位。